参考消息网1月11日报道 美国世界政治评论网站1月6日发表朱达·格伦斯坦的文章,题为《华盛顿的对华强硬共识正逼近不归点》。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外交政策共识的一个危险之处在于,一旦共识形成,华盛顿分析人士存在巨大的市场动机来制定听上去高明的方法去落实这种共识,而不是提出质疑。
现在,在美国对华政策方面,我们就看到这种动向。
我曾撰文论述美国在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中强硬的鹰派路线抬头。早在特朗普就任总统之前,这一转向就开始出现,但特朗普对待贸易的重商主义态度使中美双边关系陷入几十年来最糟糕的状态。而北京对待邻国和贸易伙伴的姿态随后也助长了美国国内这种看法:中国更像是威胁,而不是机遇。以下观点得到强化:经济相互依存不仅令就业岗位流失,也造成严重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战略供应链方面。
结果是,现在美国将竞争甚至潜在冲突视为对华关系的默认立场。那些认为合作仍有价值、有时甚至是必要的人都被当成是天真的,甚至是愚蠢的,哪怕是在就气候危机等关乎存亡的挑战方面展开合作。
引人注目的是,如今对华强硬立场已经根深蒂固,甚至不会就这一立场的前提加以审视或争论。此外,“最大化目标”不久前还被认为是牵强和不可行的,现在却得到认真考虑,甚至被当作理所当然。
因此,“友岸外包”得到默认,也就是把战略供应链从中国转移至伙伴国,这不仅是明智和务实的措施,而且是朝着美中经济全面脱钩迈出的第一步。同样,美国还公然提出将限制中国获得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当作有效的遏制手段。中国指责华盛顿实施遏制政策,但美国一直否认抱有这一目的。 科技新闻网
按照新的通行看法,现在落实这些及其他政策的挑战在于让盟友和伙伴加入,尽管盟友和伙伴会因为这些措施——尤其是出口管制措施——而自身承受经济和政治代价。然而,现在甚至没有严肃的辩论来确定正在追求的目标是否可取以及可行。
“9·11”之后华盛顿的反恐战争是则警示故事,说明这种群体思维会走向何方。指出这一点相对容易,但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全球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是美国单极的巅峰时刻,而今天多极世界正进入高潮,面对对手和敌人,美国的绝对实力优势和相对实力优势都在减弱。挥霍实力和影响力从来都不是明智之举,更不用说挥霍的是热血和财富。如果无法再轻松消化成本,这样做就更不明智了。
需要明确的是,尽管目前面临经济逆风,中国仍是一个令人生畏的竞争对手。而且这场竞争利害攸关,甚至关系存亡。
所幸仍有理智的声音反对对华强硬。但考虑到华盛顿“政策市场”的性质,对华强硬共识的势头只会越来越强。无论对美国还是世界而言,这都不是好兆头。